我省啟動預防野生蘑菇中毒宣傳活動,專家提醒——
路邊的野菇不要采
(相關資料圖)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王銘俊?通訊員 張亞娜
“5·17,勿要吃!”5月17日,2023年湖南省“5·17預防野生蘑菇中毒宣傳日”活動在長沙縣啟動。
現場,省疾控中心發布我省野生蘑菇中毒防治形勢等報告。專家提醒,自行采食野生蘑菇中毒風險極高,廣大群眾切勿采食,餐飲場所也切勿自行加工野生蘑菇。
農村家庭是野生蘑菇中毒的主要發生場所
省疾控中心發布的《湖南省野生蘑菇中毒防治形勢報告》顯示,毒蘑菇中毒是我省食源性疾病暴發的主要致死因子。
其中,4月至10月是我省蘑菇中毒的高發時節,家庭為蘑菇中毒的主要發生場所,農民、學生、家務及待業人員、工人和散居兒童為蘑菇中毒的主要人群,我省主要的致死蘑菇種類為灰花紋鵝膏、亞稀褶紅菇及裂皮鵝膏。
2021年,我省創新建立野生蘑菇中毒綜合防控機制,積極推進風險分級和聯防聯控,制作全國首張野生蘑菇中毒風險分級地圖,對全省122個縣市區實行風險分級管理,每年動態調整。
防控工作成效顯著。我省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和中毒人數實現兩連降,事件數由2020年的575起下降至2022年的115起,中毒人數由1742人降至379人。2022年我省野生蘑菇中毒事件數、死亡人數為近5年最低。今年前4月,我省發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8起,相較去年減少20%,未發生死亡事件,繼續保持良好下降勢頭。
不采、不食才能避免中毒
野生蘑菇種類多,分布廣。據統計,我省較為常見且易被誤食引發中毒的毒蘑菇有20余種。不同種類的毒蘑菇含有多種不同毒素,可導致不同中毒癥狀,患者需對癥治療。
為此,湖南師范大學教授陳作紅與省疾控中心聯合申報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針對較常見的20種毒蘑菇,研發30分鐘快速檢測試劑盒,取得突破性成果。
這種試劑盒可用于現場采摘的新鮮蘑菇、煮熟的蘑菇或發生中毒事件未被完全消化的蘑菇樣品的快速檢測,特異性強、靈敏度高、重復性好,便于基層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在接診中毒患者和處置中毒事件時進行快速檢測,為毒蘑菇中毒的早期識別、診斷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陳作紅介紹,很多民間所傳鑒別毒蘑菇的方法,實際上并不可靠。如:根據顏色判斷,顏色越鮮艷越有毒,顏色普通的就沒毒,這種觀點就是極其錯誤的。陳作紅表示,我國蘑菇種類繁多,往往讓人中毒的蘑菇跟可食用蘑菇長得非常相似,一般人僅憑經驗是難以區分的。此外,民間還流傳“烹飪蘑菇的時候加大蒜,大蒜變黑的就有毒,不變黑的就沒毒”,這種鑒別方式也是錯誤的。陳作紅表示,只有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才是唯一避免蘑菇中毒事件發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