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發視頻稱,在上海地鐵站內遇到一女性手扎針高舉吊瓶下扶梯。之后,媒體與該女性(名為東東)取得聯系。她承認,在地鐵站內舉著吊瓶的女生就是自己,最近生病高燒了三天,目前已經退燒。同時她表示,輸液過程中不可控因素太多,大家千萬不要模仿,生病就應該去醫院,健康最重要。
生病就醫是正確的選擇。但是,生病就輸液未必是理性的選擇,而且輸液不在醫院,還要搭乘公共交通系統,更是離譜得不是一星半點。
從該女子陳述來看,是發高燒三天才輸液的。然而即便是發高燒,也未必一定就要輸液。國家衛健委早有規定,53種疾病不必輸液,然而相當一部分人迷信輸液,但事實恰恰相反,不當的輸液反而會增加疾病過程,增加附加風險和多種病癥。
(資料圖)
當然造成這種情況源頭之一在于醫療行業,過度醫療的起源與輸液泛濫的混雜,產生了一個術語——大輸液。大輸液是指容量在50毫升或以上的大容量注射劑,也即把藥物通過靜脈直接輸入到血液中的治療方法。
對于大輸液的一個主要認知是,大輸液治療見效快、使用方便,因此成為臨床應用最為普遍的治療方式。這種方式對于急癥或危重癥或許管用,但對于小病、慢病等未必管用。但是,在這種認知下,國內無論大病小病都采用大輸液的局面。
根據全國藥企生產量和市場消費調查統計,2016年,中國的大輸液達到登峰造極地步,全年使用了113億瓶/袋,平均每人每年8瓶/袋。從2017年開始,在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提倡和推行“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用藥原則干預下,2017年輸液量開始下降,到了2022年為105億瓶/袋。
輸液過程不在醫院的弊病和危險自不必多說,而且,輸液的危害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而加劇,這更是目前人們難以知曉并忽略了的危險因素。
過去一些研究發現,電鏡觀察每瓶輸入人體的液體里有大約30萬個超級細小的玻璃碎屑及橡膠微粒,這些看不見的微粒將沉積在心血管、肺泡、毛細管等,導致心肺功能下降,出現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癥狀和疾病?,F在的研究發現,通過食物鏈和飲水,微塑料已經廣泛進入人體。
雖然輸液用的液體是把蒸餾水配置成0.9%的生理鹽水,但是蒸餾水中也有微塑料,而且輸液不只是輸生理鹽水,還要加進很多藥物,以及輸液的容器和工具,包括塑料瓶/袋、塑料管等,也會分解并生成微塑料,并通過輸液直接進入血液。
微塑料中的添加劑對人和生物體有害,其中最常用的添加劑是鄰苯二甲酸二酯類,具有內分泌干擾作用,會影響生物體的內分泌系統和生殖系統,還具有致突變性。微塑料可攜帶污染物,如吸附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而且具有極強的吸附性,特別是一些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這些微塑料進入人體危害深遠,更何況通過輸液直接進入血液并流經全身的各組織器官。
當然,輸液還有其他一些危害。輸液過多過快可引起急性心衰,長期輸液將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輸液往往伴隨著抗生素的大量濫用,導致人體菌群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細菌抗藥性的增加;輸液消毒不嚴、操作不規范可引發多種副作用和并發癥,甚至死亡。
為了自身和家人的安全,如果不是重病和大病,遠離輸液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