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秋國慶黃金周將近,許多熱門線路的高鐵票一票難求。不少人只能把目光投向第三方平臺和代搶服務。高速、光速、極速……各種名目背后,是手續費的依次遞增,在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上的代搶費用甚至高達上百元,令人咋舌。
自實施火車票實名制以及網絡排隊候補購票以來,火車票“黃牛”得到有效遏制。然而,近一段時間來,隨著旅游市場復蘇,出行需求集中釋放,節假日高鐵票總是“秒光”。這也讓第三方平臺的加錢代搶服務再度吸引了眾多用戶。但令人困惑的是,這些代搶服務到底管用嗎?如果不管用,憑什么收取額外費用?如果管用,豈不是交錢就能“插隊”?火車票具有相當的公共屬性,這也是火車票“黃牛”相較于其它領域的“黃牛”,更令普通網友“痛恨”的原因。
近日,鐵路有關部門負責人強調,任何用戶沒有優先購票權,在第三方平臺購買的任何價格的加速包,都無法實現優先購票。如此看來,一些平臺收取的額外搶票費用顯然沒有道理。更不用說,類似“黃牛”行為本身就有違相關法律法規。鐵路部門秉持公平公正原則,不斷更新技術、完善管理,防止“黃牛”通過技術手段“鉆漏洞”“走后門”;有關部門加強對第三方平臺監管,加大對“黃牛”打擊力度,才能形成治理合力,更好維護廣大旅客合法權益和正常售票秩序。
高鐵票“秒光”,從根本上說,反映的還是出行需求與出行供給之間的錯配。應當看到,隨著消費不斷回暖,全社會特別是節假日期間出行需求仍將保持在高位。讓廣大旅客安心出行,恐怕還得回到優化供給上來。這就需要鐵路部門在增開列車、管理票價、優化銷售方式等方面下足繡花功夫。近年來,鐵路部門在一些高鐵線路上采取動態票價,適當上浮熱門時段熱門車次的票價,同時下浮冷門時段冷門車次的票價,這樣的動態浮動,對鐵路部門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但也確實能起到一定調節效果。類似的細致操作和政策創新,不妨再多一些,并納入鐵路部門的常規“工具箱”。
交通出行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更好滿足群眾的出行需求,提供更便捷更貼心的服務,光靠鐵路部門顯然不夠。充分挖掘各地優質旅游資源,分擔熱點城市客流壓力;統籌鐵路、航空、水運、公路等交通資源,充分挖掘運力潛能;出臺優惠刺激措施,鼓勵錯峰旅游……給廣大旅客更好的出行體驗,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出去走走,看看這個世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的愿望格外強烈、需求更加旺盛。以高鐵票作為切入口,不斷提升我國交通治理水平,提供更好出行服務,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不僅“在路上”,更在老百姓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