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段雨晨 記者 朱娜)汽車在蜿蜒的山路上奔馳,顧不上欣賞沿途的風景,陜西省韓城市桑樹坪鎮林源衛生院院長程建峰匆匆來到92歲的王秀英老人家中,想看看老人的康復狀況。
去年8月,王秀英突發心臟病,接到電話后程建峰第一時間上門,給老人用上應急藥后,又急忙聯系上級醫院,順利將王秀英老人轉運到韓城市人民醫院得到及時救治。半個月前老人出現發熱氣喘等癥狀,經診斷為支氣管肺炎,在衛生院打了7天吊針,如今已痊愈回家。
(相關資料圖)
經過詳細的檢查,程建峰安慰王秀英說:“身體各項指標都正常,血壓控制的也錯,老人家要注意天氣的變化,不要著涼。” 得知老人恢復狀況良好,王秀英一家人也都放了心,并連連感慨道:“現在看病省了好多事,不用跑遠還便宜。”
穩扎穩打 織密基層健康防線
桑樹坪鎮林源山區位于韓城市北部,村落多、地域廣、人口分布散,距離市區約2小時車程,常住人口5400余人,其中65歲以上老人708人,很多還患有慢性病,群眾就醫需求比較大。
在林源衛生院的輸液室,村民喬冒堂正躺在病床上輸液,幾年前他在省醫院做了喉癌手術,回家后傷口遲遲不能愈合,是程建峰負責他的術后護理,連著半年為喬冒堂換藥。最近,他又喉嚨有些發炎,一大早他就來林源衛生院看病了。他的妻子程瑞芳告訴記者,以前他們這里的人有點頭疼腦熱都要去大醫院,這些年林源衛生院醫療條件改善,小病在家門口也能看好,而且花費更少的錢。
已在林源衛生院工作43年的程建峰對近年來基層衛生院的變化感受頗深。他說:“以前群眾有病就往大城市大醫院跑,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基層醫療水平有限,這兩年林源衛生院人手更足,醫療條件和設施也越來越好,能夠滿足群眾常見病、慢性病和康復治療等就醫需求,群眾看病不用跑遠也更安心了。”
程建峰告訴記者,最近幾年,政府投入的增加奠定了衛生院的發展基礎,衛生院陸續配備了心電監測儀等多種專業健康監測設備,2020年還分來三名醫生,使衛生院的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不僅是林源,實際上韓城市各鄉鎮衛生院都煥發了活力,駛入了能力提升的快車道。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衛健局黨組把‘以基層為重點’擺到了首要位置。”據韓城市衛生健康局局長王東介紹,為了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韓城市先后在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新增了DR、鹽溶膠治療儀、排痰儀等萬元以上設備;在金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了婦科、產后康復科,新增了服務項目,提升改造了住院部建設;在芝川鎮中心衛生院、龍門鎮中心衛生院不斷優化就醫環境。到2022年,韓城市公有制標準化村衛生室達到74.14%。
此外,韓城市還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打造優質高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如今在韓城,群眾不但可以在衛生院的查詢一體機通過刷身份證查詢,也可以通過健康韓城公眾號、手機APP查看自己的健康檔案。“我們希望通過公開居民健康檔案的方式,調動群眾參與自我健康管理的積極性,也是進一步倒逼了公衛工作的高質量開展。”王東如是說。
優化服務 扎實推進醫防融合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扮演著群眾健康守門人的角色,要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除了完善硬件設施,還必須提升鄉村衛生院和鄉村醫生的服務能力,使之既能防病治病,又能管理健康。
“阿姨您最近有沒有堅持吃藥?你這血壓還是有點高,如果覺得不舒服,及時給我打電話。”在芝川鎮東少村衛生室村醫巨海俠叮囑秦香維老人。午休后,衛生室門口十分熱鬧,桌子旁圍著不少老人來量血壓的。秦香維去年查出高血壓后,巨海俠就將她納入日常管理,并針對老人的狀況為她量身開出藥單,讓她能夠享受到基本醫療保障政策,減少醫藥費開支。巨海俠和同事定期到秦香維老人家中隨訪,根據老人情況及時調整用藥劑量。
巨海俠告訴記者,在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中,她的工作模式也在逐漸向防治結合轉變。“過去更多的是一些基礎性診療,這兩年我也在轉變觀念,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居民的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中。”巨海俠作為簽約醫生,轄區277名老人的健康情況她都了然于胸,特別是患有基礎疾病的老人,巨海俠格外關心他們的病情變化。每次隨訪除了常規檢查,也會從拉家常中詢問老人們的衣食起居,告訴老人怎樣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才能更健康。
據韓城市衛健局基層衛生科負責人孫妮妮介紹,居民的健康狀況和服務需求有差異,為了更加精準地滿足每一個服務對象的健康需求,韓城市努力探索和完善基層高血壓防治管理模式,將幫扶培訓項目與基層高血壓醫防融合試點相結合,除了定期組織專家到衛生院、衛生室進行線下業務指導和技術培訓,還借助“云鵲醫”“掌上華醫”等APP開展線上培訓考核,確保了各級醫療機構高血壓醫療和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高血壓防治技能。2022年,韓城全市高血壓患者管理各項指標較之前有了大幅提升。
“以前發現患者血壓高,我們只能給老人開降壓藥,經過系統培訓我會根據患者的各項指標,給出更加專業全面的高血壓用藥指導,不少老人都反映聯合用藥治療效果更好。”一邊說著,巨海俠拿出自己的手機向記者展示她取得的培訓合格證書。
除了做實做細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韓城市還探索打造醫療衛生領域社會治理共同體,讓醫療服務變得更有溫度,讓更多群眾愿意走進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醫。在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5歲以上老年人體檢工作正在有序推進,記者注意到,每個體檢完的老人手中都拎著一個橙色的袋子。原來,這是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大家準備的健康禮包。據該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這是醫院推出的系列惠民舉措之一,希望借此讓老人們感受到有溫度的醫療服務,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居民的貼心健康管家。
多措并舉 助力基層人才培養
近日,記者來到韓城市板橋鎮板橋村衛生室,臨近傍晚診室里沒有患者,村醫王雙紅正在電腦上觀看醫承有道學堂的《古中醫脈法》課程,一邊認真地記著筆記。
2005年,王雙紅從河南省的漯河衛校畢業后回到家鄉,接任父親成為一名鄉村醫生,次年考取了鄉村醫生證便正式上崗。
“很多人覺得鄉村醫生文憑低就不會看病,但只要堅持學習,我們一樣能給老百姓看好病。”王雙紅告訴記者,這些年盡管工作十分繁忙,她也從未停止學習的腳步,除了自己下功夫苦鉆醫技,她一方面虛心向下來幫扶的經驗豐富的醫生請教,另一方面積極參加上級衛生部門組織的各類專業培訓,逼著自己不斷掌握最新的醫學知識和技能。
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人才隊伍是關鍵。
為穩定鄉村醫生隊伍,加強適宜人才培養,近年來韓城市衛健局積極引進學科帶頭人、高層次人才、中青年技術骨干的同時,改善基層設施條件,落實鄉村醫生待遇,為基層醫療機構吸引和留住人才,進一步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就醫。
不僅要留住人,提升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能力和素質也很重要。韓城市衛生健康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加強全科醫生和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去年7月,韓城啟動了鄉村醫生服務能力提升項目,開始對全市在冊登記并在崗執業的鄉村醫生,采用“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通過學習培訓,使更多的村醫成為能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診治,能進行急救處理的中西醫結合醫師,進一步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同時,韓城市還積極推動組建緊密型醫聯體和醫療對口幫扶,成立了以三家市級醫療機構為牽頭單位的緊密型醫共體,成員單位覆蓋區域內所有基層醫療機構,市級專家每周下沉到基層開展診療、帶教、講座等,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的同時,也為許多像王雙紅一樣的鄉村醫生提供了學習和提升的機會。
為了鼓勵符合條件的鄉村醫生積極參加職稱晉升,努力提高業務水平,2022年7月5日,韓城市衛健局出臺了關于啟動鄉村醫生服務能力提升項目的文件,對登記并在崗執業的鄉村醫生考取執業(助理)醫師、執業醫師以及主治醫師職稱的,給予一次性定額補助2000至5000元,這一舉措進一步燒旺了本土人才成長之火。據韓城市衛健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出臺以來極大地提升了基層醫療工作者的學習積極性,不到半年就有兩名村醫拿到了這項補助,村醫王雙紅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王雙紅通過了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去年又通過了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今年3月,她拿到了韓城市鄉村醫生服務能力提升項目的定額補助金3000元,王雙紅坦言,這份補助金對她而言是很大的激勵和肯定,也是一份責任。“我原來學的是西醫,現在也在學習中醫適宜技術,大家信任我,我也希望可以更好地為基層群眾服務。”聊起未來的打算,干勁滿滿王雙紅說道。
如今在韓城,小病不用走遠,大病及時轉診,簽約醫生上門服務……面對健康問題,越來越多的群眾都有和王秀英老人相似的感受,看病不用跑遠了,不僅省心了,也暖心了。
群眾就醫滿意度和健康獲得感提升的背后,是近年來韓城市積極探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新路徑,推動醫療服務能力優化再提升的不斷努力。一大批“實招”“新招”不斷推出,解決群眾看病難點、堵點和痛點,幫助基層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謀生路、找出路、尋發展。
韓城市衛生健康局局長王東表示,提高全市醫療服務能力,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仍需要更多探索和努力。今年2月24日,韓城市年度衛生健康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實施“124+N”能力提升工程,將著力打造以市人民醫院為龍頭的區域醫療中心,打造龍門鎮和芝川鎮中心衛生院兩個區域醫療次中心,推進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四個基層醫療機構逐步達到準二級醫院水平,其他衛生院進一步發展臨床科室、完善輔助科室,實現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在鎮村完成,使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